-
“同源共脉,情系漳州。”10月14日至16日,为期3天的“台湾媒体青年漳州行”采风活动在漳州举行。旺旺中时、台湾联合报、台湾新闻云、中国海峡新闻社海峡新闻网、台湾人民报等媒体的青年媒体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台湾媒体青年一行前往芗城区和东山县,到访漳州古城、关帝文化产业园、南门湾、澳角村等地。
体验非遗 两岸同源
14日晚,台湾媒体青年们参访漳州古城,从北广场到太古桥小吃街,从徐竹初木偶馆到非遗展示馆,他们穿梭于古街巷陌,感受着漳州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在徐竹初木偶艺术馆,橱窗里陈列的木偶头雕刻精细,与台湾歌仔戏里的木偶造型几乎一模一样。木偶雕刻大师徐强老师和台湾媒体青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绍了木偶戏在两岸的传承与发展情况。现场,木偶表演艺术家还为台湾媒体青年表演木偶戏。在手指翻飞间,木偶们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在漳州古城,台湾媒体青年们看到了与台湾如出一辙的小吃与技艺,当他们步入古城的闽南功夫茶馆时,更真正触摸到这片土地最日常也最深远的文化肌理。身着传统服饰的茶艺师以娴熟的手法展示了闽南功夫茶的冲泡技艺。从温杯烫壶到高冲低斟,每一个步骤都透露出对茶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台湾人民报的吕冠霆记者说,这一夜的古城,不只是观光,更像是一场“文化寻根”,“我们在镜头里捕捉的,不仅是建筑与美食,更是那份跨越海峡的共同记忆,原来‘台湾味’本就是‘漳州味’的延续。”



生机东山 澳角魅力
15日中午,台湾媒体青年团队顶着大太阳来到谷文昌纪念馆。
“真的难以相信,东山岛以前是一片沙漠,如今却是如此生机盎然。”在展区前,台湾媒体青年们停了下来,纷纷用手机和相机拍摄眼前的“景象”,并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述。展厅内的老照片、治沙工具,以及如今东山岛绿意盎然的实景视频,直观展现了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也展示了东山人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利等措施,阻挡风沙,让东山从“沙岛”变成“绿洲”的过程。在台湾人民报吕冠霆的报道中这么描述:“秋日微風輕拂東山,台灣青年媒體人一行踏入谷文昌紀念館,展廳裡散發著沉靜而厚重的氣息。泛黃的照片、手稿與歷史文件,靜靜地訴說著一段塵封歲月,也映照出谷文昌與百姓同甘共苦、扎根基層的精神軌跡。”
在这篇报道的结尾,他这么写道:“紀念館的展覽,也讓我們看見東山的變遷,從荒漠化土地到綠意盎然的田野,谷文昌與人民努力的痕跡清晰可見。這不只是歷史,更是一種提醒,改變與奉獻,需要時間,也需要集體的力量”。

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是大家向往已久的地方,走出谷文昌纪念馆,15日下午台湾媒体青年团队来到这里。在香火缭绕的关帝祖庙前,青年们双手合十,虔诚拜关帝。
据了解,台湾现有数百座关帝庙,大多数祖庙即是东山的关帝庙,这种信仰传承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活化石”。行走在东山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百姓在家中厅堂悬挂关公画像。而来自高雄的张瀚中记者也说:“我家后面就有一座关帝庙。我们拜关帝的贡品也跟是一样用‘三果’‘五果’。”“两岸的关帝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敬拜关帝的忠勇。”旺旺中时陈记者表示,这就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16日上午,台湾媒体青团队来到澳角村,探访澳角现代化养殖基地、走进民居改造的特色民宿、参观电商物流打包现场、与村民代表围坐交谈,见证了“澳角海鲜”如何通过网络销往各地,真切感受“生态产业”带来的民生红利。
澳角村鑫屿海民宿老板刘云星的“跨行”经验,引起了台湾记者们的兴趣,争相提问,探讨“生意经”;天涯澳角奶茶店的老板潘美玲无“无意”中透露了她经营奶茶店的秘密“以前游客来我们这里旅游的时候,想喝杯饮料都很难,我闻到了商业气息就做到现在这么大店”,更让记者们点赞。
村民林湖端的渔村小芳电子商务仓库里,台湾记者们直观地看到了海鲜快递的打包全过程,以及对台湾来说十分“先进”的电商运转模式:新鲜的海鱼在零下60摄氏度的冻库取出后,裹上一层薄薄的冰,再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分装打包,最大限度保证海鲜的新鲜;虾干打包仓库里,14位主播每天轮流直播的订单,直接显示在打包仓库的电脑上,每天四五百单的量接到手软……这些从大海里捕捞上来的海鲜,没有中间商,直接线上交易,再“飞”到客户手中……
澳角村近年来依托海洋资源,以海洋捕捞、水产品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微商、乡村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顺势走上渔旅融合发展之路。
旺旺中时陈记者感叹:“澳角村的转型经验,对台湾的渔村发展有借鉴意义。”大家表示将深入报道这里的转型路径,为两岸乡村发展交流搭建桥梁。


据悉,本次采风活动中,台湾媒体青年们累计拍摄素材超百分钟,后续将通过短视频、专题报道等形式,在新闻媒体及社交平台推出系列内容,让更多台湾同胞看见一个有历史厚度、发展热度、人文温度的漳州,进一步拉近两岸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来源:海峡导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