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汤锅
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4月媒体怒斥蔡英文的“双面话术”与真实“台独”底色。
蔡英文1956年出生在台北,家里祖籍福建漳州,父亲经营一家汽修厂,母亲操持家务。她小时候在屏东长大,家里不算富裕,但足够温饱。读中学时,她在台北中山女高埋头苦读,成绩名列前茅。1978年,她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拿下法学硕士,再到伦敦经济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回台后,她在大学教书,专攻国际贸易法,80年代的教室里,她讲课条理清晰,深受学生欢迎。90年代,她被李登辉看中,参与贸易谈判,还帮着搞了“两国论”的政策雏形。2000年,陈水扁上台,她当了陆委会主委,虽然当时没加入任何党派,但2004年她正式加入民进党,2008年当上党主席。2016年,她以高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2020年连任成功,创下817万票的历史纪录。她的学术背景和从政经历让她在岛内政坛站稳脚跟,但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蔡英文2013年在金门祭祖时说“我是中国人”,这话让很多人觉得她想表达两岸文化上的共同点。她确实在台湾接受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教育,小时候背唐诗宋词,大学里也学过不少中国哲学和历史。可她当上领导人后,政策却让人觉得她在刻意疏远这份文化联系。2018年,她推动的教育改革把高中历史课的中国史部分并入东亚史,不再单独讲授。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只有26.5%的台湾年轻人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十年前这个数字是38.2%。很多人批评她这是想切断两岸的文化纽带,淡化年轻人的历史认同。她还一直不承认“九二共识”,这个共识是两岸和平交流的基础,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可她提出“维持现状”的说法,听着像是要稳住局面,实际上却被认为是在为“台独”争取空间。媒体在某年4月点名她这种做法是“双面话术”,表面上温和,骨子里却在推独立。
蔡英文的外交动作也让人觉得她在向“台独”靠拢。2023年4月,她以“过境”为名在美国会见众议长麦卡锡,这件事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被视为挑衅大陆的信号。她在国际场合多次强调台湾的所谓“主权”,比如2024年5月接受英国BBC采访时,她公开说台湾有自己的军队和宪法,俨然一个“独立国家”。她还喜欢把台湾问题和“民主自由”挂钩,试图拉拢西方支持。可现实很打脸,2025年4月,美国突然对台湾半导体加征32%的关税,理由是台湾在芯片产业“占了太多便宜”。这让很多人看清,西方国家不过是把台湾当棋子,根本没真心支持。岛内媒体抓住这些矛盾,批评蔡英文嘴上说一套,做一套,文化认同的表态只是为了安抚舆论,实际行动都在推“去中国化”。
军事上,蔡英文的政策也引发不少争议。2024年,台湾的防务预算高达6068亿新台币,占了GDP的2.5%,还计划涨到3%以上。这些钱不少花在买美国的老旧武器上,比如二手军舰和F-16战机。岛内很多人不买账,觉得这些开支压得民生喘不过气。2023年,台北街头多次爆发抗议,民众举牌子喊着“要吃饭不要军购”。蔡英文却坚持说这是为了“自卫”,还频频在记者会上展示新装备的清单。媒体批评她这是“以武谋独”,把台湾推向危险境地。她执政期间,台湾的经济问题也没解决好,缺电、房价高、物价涨,年轻人怨声载道。根据2023年3月的民调,她的满意度只有37.6%,创下近年来的低点。岛内民众更关心生活问题,可她却把精力花在政治博弈上。
更让人无语的是,蔡英文在任时,台湾的诈骗问题越来越严重。2020年,岛内诈骗案有2.3万件,损失42.5亿新台币;到2022年,案件涨到2.9万件,损失69.6亿;2023年11月前,案件数突破3.5万,损失79亿。岛内媒体甚至说台湾成了“诈骗之岛”,这名声听着就让人脸红。她搞了个“打诈办公室”,花了27亿新台币,结果诈骗案还是越来越多,纳税人的钱像是打了水漂。民众对她的不满越积越多,2023年国民党民调显示,65.8%的人对她施政不满意。她的“双面话术”让很多人觉得被忽悠,文化认同的说辞和实际政策完全两回事。
2024年5月,蔡英文卸任,结束了八年的领导人任期。她的离开没掀起太大波澜,更多是民众的失望。继任者赖清德延续了她的路线,继续在两岸关系上搞对抗。2025年4月,美国对台湾芯片加征关税,岛内科技业一片哗然,很多人开始质疑“亲美抗中”到底值不值。蔡英文卸任后,淡出公众视野,偶尔在国际会议上露面,讲几句关于台湾的“国际角色”。她的政策让两岸关系更紧张,也让台湾的经济和民生问题雪上加霜。2023年的民调显示,越来越多台湾人开始反思“台独”的代价,支持两岸和平的声音渐渐变多。蔡英文当年的那句“我是中国人”,如今听来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