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宝287155372
“中国长寿之母”活了123岁,膝下有100多名子孙,可匪夷所思的是,她却有个公认的“坏习惯”,这么多年几乎就没断过!
2025年1月1日凌晨,福建漳州龙海区溪北村123岁的林蛇母在睡梦中平静离世。
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平平淡淡才是真"。
她生于清朝末年,经历过改朝换代、战火纷飞,晚年儿孙绕膝足足百余人,却始终保持着农家妇女的质朴与豁达。
林蛇母的人生就像村口那棵老榕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枝繁叶茂。
1902年夏天,她降生在贫苦农家,生母早逝后跟着后娘过活。
那时候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小姑娘光着脚在田埂上挖田螺换钱。
这些经历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性子,就像老话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来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嫁到溪北村后,林蛇母接连生了七个儿女,拉扯孩子的年月正是国家最动荡的时候。
可不管日子多苦,村里人从没见过她红过脸。
邻居家闹纠纷找她评理,她总能把话说得熨熨帖帖。
儿子黄春风记得最清楚,母亲挂在嘴边的话是"过日子哪有过不去的坎",这话后来成了全家人的座右铭。
要说老人有什么养生秘诀,家里人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
她没读过书,不懂什么营养搭配,日常就是稀饭就包子,顶多晚饭添几个水饺。
倒是特别爱喝茶,每天清早儿子都会给她沏壶热茶。
有件事让医生都称奇,疫情最凶那会儿,百岁高龄的她连烧都没发过,真应了那句"身子骨硬朗赛过小年轻"。
其实老人晚年过得并不轻松。2021年摔的那跤让她再也站不起来,眼睛也慢慢看不见了。
可就算躺在床上,她照样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
吃饭穿衣不让人伺候,耳朵灵得能听出哪个孙子在院子里说话。
逢年过节子孙回来看她,乌泱泱跪满一屋子,她挨个摸着脑袋叫小名,一个都没叫错过。
村里人常说,林蛇母能活过三个朝代,全靠"心宽"二字。
大儿子、二儿子走在她前头,白发人送黑发人哪能不伤心?
可难过几天她就想开了,反过来安慰家人"人活百岁终有散"。
这种豁达劲儿,连专门研究长寿的专家都竖大拇指。
要说最让人佩服的,还是老太太那股子"知足"的劲儿。
政府每月发的高龄补贴,她全攒着给重孙子买糖;儿孙送来的营养品,转手分给村里的孤寡老人。
住了一辈子的老屋舍不得翻新,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种活法,倒真应了古人说的"知足者常乐"。
林蛇母走后,家里按照当地习俗办了白事。
2025年1月3日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从村头排到村尾。
市里来的干部、省里报社的记者,还有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送最后一程。
棺木上盖着的那床百子千孙被,针脚密密麻麻都是子孙们亲手缝的。
如今走在溪北村,还能听见老人们坐在祠堂前念叨:"要说长寿的窍门,看看林家老太太就懂了。"
她住过的老屋保持着原样,窗台上那套粗瓷茶具每天都有人擦得锃亮。
镇政府最近刚把村道拓宽了,说是要发展"长寿文化游",让外地人都来沾沾福气。
黄春风现在常被请去讲养生经,每次他都摆摆手:"哪有什么秘诀?我娘就是粗茶淡饭过日子,凡事不往心里去。"
这话听着简单,可要真做到,恐怕比吃仙丹还难。
倒是他家堂屋里新挂的"五世同堂"匾额,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农妇的不凡人生。
信息来源:
漳州新闻网《龙海的"她",122岁!》
闽南日报《享年123岁!膝下子孙100多人,家人这样谈起她的长寿秘诀……》
中国新闻网《123岁!福建老人的长寿秘诀竟然是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