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可以预防吗?破解迷思、打造更聪明的生活习惯

漳州 更新于:2025-07-01 21:51
  • Y华O

    阿兹海默症的药物研究也陷入瓶颈。针对目前的棘手情况,《科学》期刊编辑杭德舞女士(Emily Underwood)总结指出:然而,不仅研究停滞不前,就连每一位患者也被卡住而进退两难。 

    阿兹海默症事实上并非老年期一定会出现的神经系统退化疾病


    这表示:我们必须摒弃所有当权的研究教条,从崭新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与思考所有相关的科学事实。身为独立的医学科学研究者,我不需要服膺任何学术。因此,我完全能够从新观点切入这个议题。我彙整了自己的想法,于二〇一六年在《分子精神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专文,第一次详尽地解释了阿兹海默症的病因。

    我认为:阿兹海默症事实上并非老年期一定会出现的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反而是一种。现代生活型态造成我们的身体虚亏,进而引发阿兹海默症。这项见解能协助无数人,维持老年期认知功能健全。而且就像本章开始所节录的希波克拉底格言,每个人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型态,杜绝其中不足之处,或者说,杜绝自己的致病风险因子。本书将详细描述如何利用系统生物疗法预防与治疗初期的阿兹海默症。


    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体能运动、社交活动,睡眠时间


    我自己曾经亲身领略过文明病的厉害攻势!现代文明设下许多圈套,让我们轻轻鬆鬆就养成了致病的生活习惯。想要改变这些习惯却比登天还难。读医学系的时候,我认为时间应该用来巡房探视病患、读书或是看显微镜;拿去做其他的事都是浪费。因此,我逐渐开始减少生活中原本一直热衷的体能运动、社交活动,甚至睡眠时间;而且经常吃速食,或在学生餐厅简单吃个东西。目的就是尽量不浪费一分一秒。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型态让我常常感冒,生病期间也拉长。后来我慢慢开始变胖,体重一直增加。在国内外学术界工作了二十年之后,我足足变胖了二十公斤。这些警讯原本都应该提醒我必须改变生活作息与型态,但我不为所动。原因很简单,因为同事们大都是福福泰泰的胖子,我觉得自己还算正常。寿险公司规定我每年定期健康检查,医生认为我的血液检查数值不太理想,也被我。一直到致命警讯出现,自己突然重複出现心搏过速以及胸口疼痛的症状。我才恍然大悟,警觉自己可能随时都得跟这个世界说再见。当时我担任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总裁与科学部门主管。公司负责研发例如慢性发炎、过重、第二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病药物的新型效果机制。讽刺的是,当时我已经罹患这类疾病,或至少是潜在患者。

    如果必须改变生活型态,该怎么做呢?我开始每天骑一小圈脚踏车,并和妻子一起慢慢改变饮食习惯。一年后,回医院追蹤检查。心脏科主治医师惊讶地看着检查结果,向我请教。这才让我开始彻底反思自己的生活型态。

    正向的生活型态改变是什么?



    大幅提升的体能状况,直接改善了血液检查数据。之前心搏过速的毛病也消逝无蹤。而且,思考能力变得更加灵敏、抗压能力也增强许多。心脏科主治医师对我身体状况的评语,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事业方向。因为在那一年里,我一颗药也没吃过。也就是说,根本不是药物改善了我的健康。那个当下,我恍然大悟:原来涌出的那口井,就在自己身体里面。只不过,它已枯竭多时;透过正向的生活型态改变,它又被重新开启。

    这引发我从哲学、医学与公司观点进行自我思辩:这些重要的思辨,再一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从前,我为了协助病患脱离疾病折磨而选择从医。之后,我致力科学研究,因为认为:研发新药对病人的帮助更大。然而现在我才领悟:原来每个人才是对抗自身疾病的最佳帮手,而且可以达成最佳疗效。只不过,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去运用这个帮手;其中的诀窍则在于知识与宣导这两件事。  


    年龄每增加五岁,罹病机率就加倍



    在工业大国当中,罹患阿兹海默症的失智人口约占六十五岁老年人口的百分之一。七十岁以上的人口群当中,约有百分之二的罹病率。七十五岁以上人口的罹病率则约百分之四。以此类推,年龄每增加五岁,罹病机率就加倍。因此九十岁及以上的长者当中,每三人中约有一人可能罹患阿兹海默症。

    如果年龄越高时之失智罹病风险越高,那么几乎只有一成的人瑞长辈们能够维持神智清明。不过事实上,已进入期颐之年长者的失智罹病机率会相对降低。这也是第一个证据说明,高龄与罹患阿兹海默症未必绝对相关。反而可能是因为人瑞长辈们误打误撞的生活型态,保护他们不受阿兹海默症侵害。但如此幸运的案例并不多见,因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选择。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遗传而加速失智发病的倒楣案例,相对而言为数也有限。就算身上携带着致病基因,个体的生活型态同样会影响发病机率与发病年龄。

    人类的平均余命持续增加。这并不表示:我们活得比之前的人来得健康。人类平均余命增加的原因乃来自于:现代医疗与药物的进步,延长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文明病患者的生命。所以,有些人最后还可能遇上目前药石罔效的阿兹海默症。

    截自二〇一五年夏天,德国约有一百多万人罹患阿兹海默症,亦即每八十人当中就有一人罹病。每年新增病例二十万名。每年因为阿兹海默症而死亡人数约十五万名,因此总罹病人数一直持续增加。预估二〇五〇年德国全国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人数将超过三百万名,亦即每三十人当中就有一人失智。

    阿兹海默症是一种文化病吗?



    二十世纪初期,无论是在美国或欧陆,大家都不知道阿兹海默症。当年的高龄人口当中,每年应该也有数千人罹患这种疾病。当时的大脑解剖病理学家应当早已有所发现,但事实并不然。就连一九〇六年发现这项新疾病的阿兹海默医师也表示,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罹病脑部,认为此病非常。甚至三十多年之后(一九三八年),在某位德国脑神经病理权威撰写的医学教科书当中也未提及这项疾病。

    最近一百年内,情况出现了戏剧性翻转。这变化绝对不是肇因于人类基因库的变异。此项证据说明:高龄并非阿兹海默症的病因,而是另有其他原因。 


    阿兹海默症的病因应当源起于生活型态的改变


    另一项证据则来自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指出:阿兹海默症的病因应当源起于生活型态的改变。针对几个少数民族的研究结果发现:一旦他们放弃原有的生活型态,转而採纳现代的消费模式,则会大幅提高原本极低的失智罹病风险。日本沖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到近代,沖绳原住民当中有许多百岁人瑞,不但神智清明也未罹患西方社会常见的老年期疾病。但自从美国在沖绳设置军事基地之后,美式生活型态逐渐在沖绳普及,第二型糖尿病等常见文明病的流行率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攀升,尤其常见于较年轻的沖绳居民。健康人瑞们的好基因,难道无法保护后代不生病吗?沖绳的例子指出:典型的事实上与根本无关。

    其他族群的状况无法立即断言。必须在其群体之内详加观察,才可发现究竟哪些特别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提高或降低失智风险。目前已有许多这类的成功研究。例如截至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失智风险极低;但是在大约二十年之内,日本的失智风险足足增加了七倍之多,目前仍然居高不下。但在那一段时间内,日本的老年人口结构并未出现过于大幅的变化,因此科学家开始寻找其他的原因解释。结果发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社会迅速工业化,人民也非常快地放弃了原有的传统习惯。生活型态的改变提高了失智罹病风险。这项研究同样也提供了证据,说明老化并非失智病因,而是因为不健康、不自然的生活型态让我们在某段人生阶段必须亲嚐恶果。

    心得:

    能够拥有在日常生活中规律的身体活运动、维护心理健康,降低忧郁风险、有效管理压力、摄取均衡的营养,并积极维持社交互动,确保充足且高品质的睡眠,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们走向更有品质的理想生活,找到距离阿兹海默症更远的预防方法。



    作者:麦可.内尔斯医学博士 (Dr. med. Michael Nehls)

    译者:吕以荣, 彭意梅, 许景理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27


    延伸阅读:

    面对失智长辈相处不尴尬!6 招贴心小技巧,让家庭相聚更温馨年轻失智不一样!症状、原因一次看,失智了还能工作吗?


    免责声明:肌肤保养品使用后状况会依个人使用方法及肌肤状况而有所不同,并请配合正确使用方法。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